登录 注册 帮助 联系我们
  • 首页
  • 数据资源
    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数据
    全国测震台网地震数据
    流动地震观测数据
    人工探测数据
    成果数据
    重力数据
    地磁数据
  • 数据汇集
    地震数据汇集
    成果数据汇集
    观测信息汇集
    其它数据汇集
  • 数据共享
    数据共享类型
    数据共享方式
    用户权益
    数据服务FDSNWS
    共享成果
  • 技术服务
    数据分析处理服务
    地震观测数据质量评估技术服务
    数据托管
    实验场场地波速测量系统
  • 模型产品
    壳幔速度模型
    壳幔界面模型
    AI地震学数据集
    谛听地震大模型
    面波速度模型
    重力模型
    壳幔各向异性模型
    地震波衰减模型
    地震精定位目录
    震源机制解目录
    震相走时
    中强地震数据集
    行星地震数据
  • 研究成果
    深部结构
    地震震源
    AI地震学
  • 教育交流
    科普教育
    会议培训
登录 注册 帮助 联系我们

研究成果

  • 深部结构
  • 地震震源
  • AI地震学

华北克拉通西部和中部造山带地幔转换带结构约束

2023-03-23

太平洋板块的西向俯冲导致了华北克拉通的破坏,特别是新生代以来,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经历了明显的改造,地表发生了一系列的盆山作用和火山活动(图1)。其中,大同火山的深部物质来源及其形成机制仍然存在诸多争论。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俯冲的太平洋板片停滞于华北克拉通东部的地幔转换带之中,因其脱水而形成的地幔对流是上覆岩石圈破坏和深部地幔动力学环境改变的主要因素。然而,该停滞板片是否对华北克拉通西部和中部造山带的地幔岩石圈产生影响仍然存在争议。地幔转换带是以两个全球性的410km和660km不连续面为界的区域,这两个界面的起伏和地幔转换带厚度的变化暗示着不同的地幔热环境和组份异常。通过对地幔转换带结构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上地幔的地球力学过程,从而认识岩石圈的构造变形和火山的形成机制。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徐小明研究员团队收集了中国地震科学台阵848个台站的远震波形数据(图1),利用频域反褶积方法提取了高质量的接收函数109654条。根据IASP91模型计算了所有接收函数的射线路径和走时,并基于已有的三维地壳和上地幔结构模型,进行了接收函数走时校正。最后,采用共转换点叠加技术(CCP)获取了华北克拉通西部和中部造山带下方410km和660km间断面的地形分布(图2)。

D:\article\article.writing\X2TZ\0submission-Tectonophysics\Figures\fig1zz.jpg

图1 研究区地震台站分布和主要构造单元

其中,左上小图为华北克拉通和太平洋板块俯冲的构造背景。PP:太平洋板块;PHSP:菲律宾板块;ENCC:华北克拉通东部;TNCO: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WNCC:华北克拉通西部;CAOB:中亚造山带;SGT:松潘-甘孜地体;SB:四川盆地;蓝色方框为研究区位置。左下小图为本研究所使用的地震事件分布。

 

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克拉西部和中部造山带下方410km和660km不连续面地形起伏具有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大同火山至阴山地区下方的410km间断面下陷深度达10km,这揭示了该区域热的地幔环境。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推测大同火山的岩浆物质来源可能成因于源自地幔转换带的地幔物质上涌。在阿巴嘎和达里诺尔火山地区,410km间断面存在约10km的隆生,而地幔转换带厚度约有15km的增厚。这些异常可能与该区域存在岩石圈拆沉并下沉至地幔转换带有关。另外,在鄂尔多斯块体及其西南侧地区的410km和660km间断面以及地幔转换带厚度几乎接近于全球平均值,表明该区域原始的地幔转换带结构得到了很好的维持,从而保持了其上方鄂尔多斯块体的克拉通岩石圈属性。本研究认为华北克拉通西部和中部造山带地幔转换带的局部结构异常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无关,而源于地幔转换带的热物质上涌改造了上覆岩石圈并形成了大同火山。因此,本研究对华北克拉通西部和中部造山带下方的上地幔构造演化和动力学过程提供了新的约束。

 

fig5

图2 华北克拉通西部和中部造山带下方410km和660km间断面以及地幔转换带厚度分布

(a-c) 基于一维IASP91模型的计算结果;(d-f) 利用三维速度模型校正的计算结果

 

研究成果2023年发表于学术期刊《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Xu, X., Ding, Z., and Niu, F. 2023. New constraints on structures of the mantle transition zone beneath the Trans-north China orogen and western north China craton revealed by receiver function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45. doi:10.1016/j.jseaes.2023.105554.),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974100)资助。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5号 邮编:100081 邮箱地址:esdc@cea-igp.ac.cn 联系电话:010-68729440
@2023 地震科学国际数据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080027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