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3
高孟潭
唐山大地震后的46年内,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建成了一系列国家战略基础设施,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和中欧班列等等。这些战略基础设施将西部的资源、能源、交通与东部城市群和大城市紧密衔接,对国家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综合媒体报道,仅2021年,西气东输管网系统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输送的天然气就达到了1千亿立方米;仅西电东送系统向粤港澳大湾区所在的南方电网输送的电能就超过2000亿千瓦小时。2021年,全国铁路煤炭发送量达到25.8亿吨,主要通过北煤南运系统向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等经济发达地区发送。南水北调工程实现2020-2021年度调水90多亿立方米。2021年中欧班列开行1.5万列,发送货物146万标箱。这些国家战略基础设施一旦遭遇大地震破坏,功能失效且长时期不能恢复,将对东部城市群和大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正如日本3·11大地震发生后造成燃油、电能不足,许多大企业被迫拉闸限电,产业链遭受严重影响,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活动,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考虑到中国大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以及国家战略基础设施(包括生产基地和长输系统)的地理分布,未来西部地区大地震很可能会对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产生严重的冲击和影响。西气东输的三大系统包括连接中亚、我国新疆与东部地区的天然气输送系统,连接缅甸、我国云南和华南地区的油气长输系统,途径俄罗斯远东、蒙古国和我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的油气长输系统。这些长输管线大多穿越大地震易发区和大型活动断裂,在经过的区域内,历史上多次发生8级左右的大地震,如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1927年古浪8级大地震等。西电东送系统的电力生产基地包括西部地区的水电生产基地和晋、陕、蒙的火电生产基地,占输送电能的90%左右。西部水电生产基地位于大地震非常活跃的川滇菱形块体边界的深大断裂带和青藏高原北缘及东北缘大型活动断裂带附近,历史上7级以上大地震非常频繁。西北火电基地则位于大地震频发的大型断裂带附近,如鄂尔多斯北缘断裂带、汾渭地堑断裂带等。连接电力生产基地与东部发达的城市群与大城市的超高压输电系统,必须穿越大型地震断裂带。北煤南运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煤矿、铁路和港口,大多集中在大型地震带所在区域,如晋、陕、蒙煤炭基地均位于大型地震带附近,核心运煤铁路包括大秦铁路、兖石铁路、神黄铁路,核心港口包括秦皇岛港、黄骅港和日照港等,均面临环鄂尔多斯等地震带可能发生的大地震的威胁。这一区域历史上发生了10余次7.5级以上的大地震。
东部城市群与大城市作为国家经济发展龙头已经通过国家战略基础设施与西部地区密切相关。东部城市群与大城市不仅受到本地地震灾害的威胁,西部大地震引发的风险也正在与日俱增。应当深入学习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新部署,从防控重大风险的底线思维角度,统筹考虑国家战略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地震安全,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从战略高度统筹考虑国家战略基础设施的地震安全。国家战略基础设施遭受大地震毁坏,将危及城市群与大城市、产业基地与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与公众生活,严重冲击和影响国家社会经济的安全发展,应给予高度重视,统筹考虑。应根据其功能中断对国家社会经济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确定国家战略基础设施清单,纳入严格的地震安全管理范畴。
2.通过规划布局减轻大震巨灾风险,基于震后功能最低保障和快速恢复进一步优化抗震设防标准。围绕国家战略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维,定期更新专门的地震危险性图(包括断裂错动、强烈地震动、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震液化、软土震陷等),通过规避高危险区域、合理布局或增强网络连通性,有效降低大震巨灾风险。围绕国家战略基础设施遭遇地震后必须提供的最低功能保障和受损后的功能恢复时间及其影响,逐步完善基于国家战略基础设施大震巨灾韧性的抗震设防标准体系。
3.定期评估和实时监测国家战略基础设施的大震巨灾风险。建立专门的地震风险动态感知系统,定期评估现有国家战略基础设施的大震巨灾风险,查找排除重大风险隐患。大地震发生后,实时动态评估运行风险,为震后抢修、恢复和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应围绕国家战略设施,通过统一技术标准,建立专门的地震灾害监测预警和自动处置系统,减少因地震导致重大事故的风险,减少恢复运转难度和时间。
4.应针对大震巨灾风险,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前提下,制定有针对性的预案,提升应急处置和恢复能力,做好物资储备,定期开展演练,平战结合,常备不懈。一旦发生大地震,可以迅速开展恢复、抢通和重建工作,减少地震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冲击和影响。
5.围绕国家战略基础设施加强地震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充分利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设的机遇,围绕西部大地震与国家战略基础设施的地震安全,推进相关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